他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6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7页。[56]这是认为与其将天道看作重大课题而思考其中的奥秘,不如将天地之间的物资积蓄起来加以控制,与其将物视为物而对其性理加以探究,不如理顺万物的关系而无所遗漏地加以利用。
[49]这种将人视为天地之间最高贵的存在的观念被《孝经》作者概括为天地之性人为贵。如果将荀子理想的学问理解为正名,那么这种名必须能带来实际用处,所谓名也者,所以期累实也。掌共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实际上,中国文化重智的一面在先秦名家有突出的表现,其主要标志在于物观念的独立及与之相应的名的独立发展道路的开辟。邵康节等人也研讨物理,但他们的方法是立一理以穷物,而不是采取质测以求物理的实学的方式,因而并不是真正的格物之学。
[48]进而,孟子又提出一种人与他者的价值次第,从亲、民、物,依次降低: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三、化物为事与名的独立发展由于深受根植于礼乐文化的名物之学的影响,儒家虽然对物之名亦有关注,然而这却始终是一种与物(实际)不分的名。基于此,本文就以下三个论题渐次展开论述:一、思辨理性与物质文明及现代性的危机。
我们都痛恨社会上的大恶,但如实说来,大恶虽可恨,毕竟是很少的,其对于社会的危害远不及平庸的恶。【29】这里的实践并不是物质世界的经验实践活动。【6】这里所说的从根本处想 从源头处说 从深处悟 从大处觉,就是抛开经验的牵扯而径直洞开理性的理想与原则。因为大恶危害的总是少数人,一旦危害发生,总有人被绳之以法,但平庸的恶危害的却是所有的人,且施害者不是别人,恰恰是我们自己,只是未反省深思而已。
依是儒学之究竟义不能不予以提炼,复不能不予以充实。实践理性是康德哲学的用语,本指自由意志,但若以儒家之词汇说之,就是本心或良知,名称容有分殊,但俱是人所固有的理性事实(Faktum der Vernunft)。
因此,仁者,人也内在地包含着一种理性宗教,依据这种理性宗教,人类形成一个伦理共同体,进而把道德法则推行于天下,是为人能弘道也。上述两个命题之正反命题俱成立,只能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自身并不能决定道德,或者说,由经济所直接决定的道德并非真正的道德。如实说来,只有基于道德才能形成共同体,基于利益很难形成共同体。【57】若能达成此愿景,就是返本开新,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基于人之理性者,其成就大多表现在科学与哲学上。这种道德法则性不是具体事件的行为原则,但是其超越原理,唯有此才能使一个行为具有真正的道德内容。现在的问题是,远离经验而由实践理性独自先天提供的这些精神文明的超越原理属于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吗?或者说,它包含在现代化的概念之内吗?我们现在可以进一步来分析一下现代化这个词。这种权威性一直保存至今,虽然它现在倾向于彻底的自然主义和否认神学。
34张卜天:《古人为什么不喜欢创新》,《科学文化评论》2018年第3期。要解除这种危机必须由实践理性养成质的个人主义,从而实现人的现代化,是为精神文明。
【15】中国正是在这种暴力性的冲击与压迫下被迫转入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的,这种暴力性甚至带有弱者的悲剧性与羞辱性。贯也者,通天地万物,而我其运用周流者也。
这样看来,所谓实践就是通过人自由的意欲机能(不受欲望控制)而创造(或者希望创造)的东西,而为自由行动本身寻求时间上的起源,这是一种自相矛盾【30】,因此,实践理性(人的自由的意欲机能)创造必然是道德的创造、价值的创造,唯有这样的创造才能有资格作为经验世界的超越原理,尽管它们未必是经验世界中的现实存在。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谓从人自身开发,就是不但肯定人的感性、理性,而且认为这才是确定的知识来源。儒家为精神文明提供的价值维度之二:理性宗教下的社群主义。而这又与自然哲学及其从业者不断变化的地位相关,使得自然哲学家能够就神学问题发表权威看法。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文明制度,即变成资产者。
【54】唯有这种基于道德法则性的理性宗教才能形成普遍的伦理共同体。57这里的普遍性是指为人类的实践理性所意欲。
【41】其实,不论经济发展水平有多高,都是经验世界中的事,而经验世界的流变是无法形成一个决定性的概念的,人类在此是盲目的。50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第15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599页。
同时,常人那抽离掉人的源始根基的漂浮在世,贪新骛变的好奇,必然养成没有差别的理解力,这就是平庸。25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61页,第511页,第512-513页,第516页。
康德对此作了明确的区分:凡是被表现为通过一个意志而可能(或者必然)的东西,都叫做实践上可能的(或者必然的);与一个结果的物理学的可能性或者必然性不同,后者的原因不是通过概念(而是像在无生命的物质那里通过机械作用,而在动物那里则通过本能一样)被规定为因果性的。【42】这意味着,即便对经验世界具有广博的知识,也不能带来一个可以驾驭一切的整体性原则,因为经验世界根本无法提供这种原则。可以说,与现代化相关的思想和观念与西方工业革命具有密切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只是发端于工业革命,在现代化及其相关的思想观念逐渐泛扬之前,一定有文化价值与精神气质的酝酿期。第三层级,道德目的论下的天下主义。
现在要论儒家与现代化之间的正向关联,岂不是飞者入池、渊者上树之论乎?其实,这种看似拉郎配的关系,乃在于我们如何理解现代化,一旦我们对现代化有周至恰切的理解,则儒家与现代化之间确有根本性的内在关联,甚至唯有儒家这样早熟的理性文明【5】才能提供现代化的精神文明维度,因为两者之间本具有先验的理性关联,而与经验无关。对于命题一而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固然可以证明正命题之成立,但中国又有饱暖思淫欲之说,甚至也有可能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而近于禽兽(《孟子·滕文公上》)的可能,这说明反命题同样成立。
2023年2月7日,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同理,若一个人经济贫乏时铤而走险为窳民,但一旦经济好转,立刻成为良民,则其道德坏绝不是真正的道德坏。
康德说:就此而言,它是一个纯然的理念,但毕竟是一个实践的理念,它能够并且应当现实地影响感官世界,使其尽可能地符合这个理念。9 转引自彼得·哈里森:《科学与世俗化》,张卜天译,《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8年夏季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92页,第194-195页,第182页,第197页。
【40】贺麟说:决定一个国家的存亡,不在于那些林林总总随经济状况的变迁而转移的人,而在于那些不随经济状况而转移,且能支配经济、利用经济、创造经济的有真正道德的人或真正不道德的人。因此,儒家所倡导的质的个人主义绝非个人心性修养之学,儒家固然重视道德,但道德绝非停留在个人修养之层次,更非只穷究行为规范之伦理学或道德箴言,道德是‘弘道,所谓弘道就是朝向大同社会的实现,在世界上创造出‘一个作为由于我们的参与而可能的圆善的世界【47】。所以,康德说:确实,当人们仅仅关注自然的进程时,应当就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因为战栗远甚于自然的、通常的害怕。
27康德:《纯然理性范围内的宗教》,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第6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0页。如果我们认可诸如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35】离开思想道德的现代化,而单谈物质工具的现代化,便是舍本逐末【36】之类的观念,则现代化必须甚至首先关涉的便是人的主体性问题。
它意味着神秘已开始在心灵面前隐隐浮现,已开始拨动感受之弦。所谓定分就是孟子所说的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孟子·尽心上》),这就是说,是每个人必须完成的义务,因为它是人之为人的标识。
常人平庸得失去判断力的思想与良知迟钝的裁决力,尽管自身不是恶,但社会上的大恶却正是由这样的思想与良知供给的。不仅如此,因这种物化的神圣者各不相同,也容易造成宗教上的排他性,乃至宗教战争。